close

上周行政院長陳冲接受媒體訪問時,釋出「證所稅從不課到全課都可討論」的訊息後,當天股市大跌一三五點。雖然當天股市重挫的原因與歐美股市回檔有關,但市場解讀還是歸因於「證所稅的消息面」,工商團體也立即進言要政府「稅改要步步慢行」,證所稅的敏感由此可見。本周起馬政府「稅制合理化」的「財政健全小組」將宣布成立,資本利得稅是否課徵的議題再上火線。

 從國際趨勢看,過去廿年幾乎是「降稅」當道。全球化的影響,讓所有國家難再自外於「外力因素」,各國爭相爭取企業、富人的投資、資金與移民。這些能「逐高利而居」者,讓降稅成常態,增稅成反常。台灣從兩稅合一、各種租稅獎勵減免、到遺贈稅、營所稅,無一不是調降。

 不過全球金融海嘯後接踵而來的國家主權債信危機、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的「佔據華爾街」運動等,讓這個趨勢逐漸改變。除了歐陸國家,歐巴馬最新提出的預算案中,除對大型金融機構徵「金融危機責任費」外,已決定終止布希時代對富人減稅的措施,同時對年收入逾百萬美元者課徵三○%的「巴菲特稅」。

 再從國內情況分析,政府財政日益惡化、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直線上升到五兆元,租稅負擔率降到十一%到十二%的低點,顯示政府已無力承受財政壓力。社會民情上,民眾對分配不均、貧富拉大的不滿,也不斷上升。這次總統大選,在野黨主打「公平正義」就是看準這點,執政黨更因此飽受壓力。要不是去年政府已推出奢侈稅,並完成「土地正義五法」的修正立法,稍微平復民眾的不滿,否則,選戰勝負仍難說。

 民眾憤怒不平者不是現有綜所稅率過高、負擔過重,而是許多獲取高收益者─不論來自股市或房市者,幾乎不必課稅;綜所稅中來自薪資所得的比重達七五%,所得稅與GDP的比重偏低,都顯示台灣稅制中稅基流失與負擔不平的情勢嚴重。要彌平民憤,必須推動稅制合理化;稅制合理化的關鍵,就在資本利得─不論來自股市或房市,都應合理課稅。不論就國際發展趨勢、國內社會民情,課資本利得稅都有其正當性與需要。

 因此,對財政健全小組的成立,我們認為,證所稅的課徵應不必再討論「是否要課徵」,而是應直接討論「如何課徵」。不可否認的是證所稅對股市表現必然有負面影響,不過,我們相信只要政府訂定出合理可行的政策並一貫推動,股市在下挫反映證所稅的利空後,仍會回到正常運作軌跡。

 為了讓政策能順利推動,並考慮到稽徵成本,我們認為「全面課徵」、一律公平的理想,會因為株連過多、全面影響到八百萬戶散戶而難成事。政府應仿效奢侈稅的推動,儘量把一般民眾與大戶作切割處理。例如,以一年股市獲利超過某數額(例如一百萬元)以上者才要課證所稅;或是考量稽核成本與影響人數,買賣金額超過一定數額(例如一千萬元)以上者才要課稅;且在三年(或是五年)內的虧損金額可抵扣;持有時間長短不同的稅率亦不同(大部分國家持有時間較長者稅率較低)。大部分散戶一年獲利只在數十萬元之間,不受影響,也不會強力反對。稅率當然不能過高,否則的確會扼殺資本市場,參照國外例子,大概在廿到三○%之間;至於應採分離課稅還是併入綜所稅課徵,國外的例子是兩者皆有,財政部應可在全盤考量稽徵成本與民眾的接受度後再作定奪。課證所稅後,在考慮政府財政穩定的前提下,證交稅可調降但不宜全取消。

 至於房市的資本利得稅,現在制度實質上已有此機制,問題在課稅依據的土地與房屋的評定價格,與市價差距過大,導致此資本利得稅機制形同虛設。雖然有人提出對不動產課稅仿效國外「房屋與土地一起課」,但此方式要修訂的法令過多,較務實的考量是在七月不動產實價登錄上路後,強制規定地方政府在一定時間內,要把評定的價格調到符合實價。這樣,其實就已達到對買賣房屋的資本利得「實價課稅」的目標了。不過,考量到此作法對長期持有房屋者的影響過鉅,因此對長期持有(如持有房屋超過十五年)者,其稅率應另有規定。如此,才能避免影響過多民眾,引發反彈導致政策無法推動。

 官員稱是否課證所稅等資本利得稅,是要在理想與實務中作權衡考量;話是沒錯;但實際情況則是數十年來,這個「理想」從未實現。在馬總統已無連任壓力,未來兩年又無選舉干擾下,政府是該儘快為國家財政與稅制建立公平合理又可長可久的制度。而且,股市最忌不確定因素,財政部說要到九月才正式成立財政健全小組,坦白說,效率太差、速度太慢,時程該提早。期望陳冲的安心內閣,能儘快為台灣建立一個讓民眾都安心、合理且公平的稅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宏維會計師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